- A+
伴随国内厂商纷纷扩产,原来“一丝难求”的碳纤维,供需格局已在悄然转化。随着供应量增加需求端收窄,Q4价格迎来供需博弈。一位碳纤维行业专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碳纤维产业上半场是抓产量阶段,随着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产品或将出现过剩,下半场将进入产品性能、使用性价比的竞争,即抓质量的阶段。财联社记者采访业内公司获悉,现阶段说过剩还为时尚早,规划产能和实际产量之间会有较大差距。随着成本下降下游应用场景变宽,碳纤维新增产能能在一定程度被消化。另外,真正能生产高规格、低成本大丝束的国内厂家集中在少数大厂商,供给平衡取决于实际投产节奏;小丝束碳纤维主要应用于军工、航天航空等领域,国内高端产能有限,供需会较为稳定。
龙头加速扩产,供应增加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下游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除中复神鹰(688295.SH)、光威复材(300699、SZ)、恒神股份、中简科技(300777.SZ)今明两年均有小丝束扩产计划,其他厂商新增产能多用于生产工业大丝束碳纤维。国内一家碳纤维公司内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介绍称,小丝束其生产工艺难度大,价格较高,主要应用于特殊领域如军工、航空航天等,国内在该领域可以说解决了一半"卡脖子"问题,比如说T800、T1000;大丝束通常指20K以上的碳纤维产品,公司生产的25K、35K、50K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民用工业领域,包括风电、氢瓶、碳基材料等。从今年碳纤维价格变化看,截至11月中旬,国内大丝束碳纤维均价12.9万/吨,较年初下滑约12%。主因国内碳纤维企业大幅扩产,各型号供应量增加。对于国内厂商纷纷扩产后是否会打破供需平衡,吉林化纤(000420.SZ)证券部人士认为,目前说市场过剩还谈不上,大丝束领域国内能做的企业不多,虽然行业在说要扩产,但真正有实际动作的公司并不多,规划产能和实际产量也会有差距。该类产品要求成本低,对性价比要求较高,没有核心技术难以达到。光威复材证券部人士表示,公司碳纤维现有产能2655吨,在建产能5030吨,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建筑、体育休闲等领域。碳纤维应用于场景很广,国内的大丝束领域扩产较多,可能会竞争加剧,但在高端领域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公司生产的T700、T800产品国内没有几家企业在做。考虑到外部大丝束产能扩张规模较快,公司包头项目原规划生产大丝束,现改生产中小丝束的T700S/T800S级12K、24K产品。结合公开信息梳理统计,大丝束方面,吉林国兴碳纤维目前产能1.5万吨,预计明年项目投产可达2.5万吨,2025年达6万吨;吉林宝旌目前产能8000吨,预计2025年可达1.2万吨;上海石化目前产能1500吨,1.2万吨大丝束项目正抓紧建设中,预计今年投产6000吨,2024年底产能全部释放。小丝束方面,中复神鹰目前运行产能1.4万吨,西宁二期1.4万吨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公司争取明年上半年实现全面投产;光威复材当前产能2655吨,预计今年有一条T700/T800 的产线可投产,预计产能可达3585吨;此外,预计包头项目一期4000吨产能将于2023年年初建成。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分析称, 以风电应用为目标的主要是T300级别(小丝束)的碳纤维,随着参与厂家越来越多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可能会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而对于T700S级和T800S级(大丝束),由于主要应用在高端领域并且应用场景对质量要求比较高,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尽管目前也存在较大规模的扩建产能现象,考虑到未来氢能和光伏发展空间,相对T300级供需格局或许更加平衡一些。
各有“自留地”,以价换量“高端供应严重不足,低端产能很快过剩,中端价格相对偏高”,成为业内龙头公司的共识。记者梳理发现,虽然各大龙头公司都在扩产中,但专攻方向却各有侧重。吉林化纤集团主要生产大丝束碳纤维,产品应用于风电叶片等领域;中复神鹰主要生产小丝束碳纤维产品,应用于体育休闲、碳碳复材等领域;中简科技与光威复材主要生产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产品,应用于军工等领域居多。中复神鹰在近期的业绩会上透露,今年,国内通用型碳纤维供需关系已发生变化,价格略有波动;而高性能碳纤维供需则相对稳定。未来碳纤维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是性能与价格兼具。光威复材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随着应用端需求的不断放量、新增产能释放以及产出不断增多,趋势上看,应该会是价格下降的趋势。随着传统定型产品价格下降、应用经济性的大幅提升,将进一步拓展产品的应用空间。近年下游应用领域正在不断的拓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有提高性能和成本降低的需求,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看,碳纤维产业“以价格换需求”或将逐步兑现。以下游厂商金博股份为例,其业务范围已从光伏、半导体领域,延伸至锂电、汽车、氢能领域。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国产碳纤维制备能力的提升和应用的普及,明年国产碳纤维价格仍有比较明显的下降空间,公司逐步提高了国产碳纤维的应用比例。目前,碳纤维主流厂家一方面在深耕“自留地”,另一方面将“触角”延伸到更多应用领域,以期消化新增产能。据券商分析,在碳碳热场、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随着碳纤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有望迅速扩容,预计2022年我国碳纤维需求有望达到7.7万吨。结合百川盈孚数据,截至三季度末,中国碳纤维产能达8.32万吨/年,中泰证券研报指出,预计2022/2023年中小丝束供需格局有望保持紧平衡,大丝束产品供需或逐渐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