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以外病人麻醉

  • A+
所属分类:科研资讯

随着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麻醉医师的工作范畴也得到大大的拓展,不仅在手术室负责各类手术的临床麻醉工作,而且更多的出现在手术室外的众多场所,实施一些麻醉(镇静)及镇痛技术。近三十年来,非住院病人手术和麻醉迅速发展,到20世纪末美国非住院病人手术麻醉的数量已接近整个麻醉总数的70%,而在我国非住院病人手术的数量及种类也均有较大的增长;另一方面,各种诊断性检查和介入性治疗的种类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也常常需要麻醉医师参与其中。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恰当的专业名词来概括目前广大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外所进行的大量工作。本文拟总结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手术室外麻醉的概念及最新指南,并将对几种常见的手术室外麻醉的特点、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加以论述。
1. 概念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专业名词来概括麻醉医师实施于手术室外的各类麻醉(镇静)及镇痛工作。现有的相关专业名词包括:手术室以外病人麻醉(anesthesia at remote locations),主要指在除手术室及产科诊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非住院病人手术麻醉(outpatient anesthesia),指的是为非住院病人手术实施的麻醉,最初仅仅指为内科医师诊所中简单的患者保健操作实施的麻醉,现在已发展为临床麻醉的一个庞大分支,包括实施于独立外科门诊中心及诊所的麻醉,1984年美国非住院病人麻醉协会(Society for Ambulatory Anesthesia,SAMBA)的成立及毕业后的非住院病人麻醉专科训练制度的建立为其发展的里程碑。诊室麻醉(office-based anesthesia,OBA),其概念的范畴极为宽广,包括在院内外科门诊、院外外科门诊、卫星医院、独立外科中心及内科医师诊室等场所所实施的麻醉。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此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牙科门诊,指运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对意识水平产生轻微的抑制,以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减轻疼痛和其它伤害性刺激,提高患者舒适性,同时患者能保持连续、自主的呼吸和对物理刺激和(或)语言指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以便可以和术者配合。麻醉监控镇静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此概念最早由美国White教授于1997提出,后为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接受。 Miller麻醉学(第五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为,在一些局部麻醉或根本不需麻醉的情况下,需要专业麻醉医师提供特殊的麻醉服务,监护控制病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适当给予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由此可见,MAC既包含以往清醒镇静术(conscious sedation)的内容,又强调安全监测,已被广泛接受,然而,该技术的难点在镇静深度客观指标的确定及与之对应的给药方法的确立。
2. 指南及标准
2.1 美国麻醉学会代表会议于1994年10月19日通过《非手术室麻醉场所指南》(《Guidelines for Nonoperating Room Anesthetizing Locations》),并最后修订于2003年10月15日。该指南现在已被广泛引用和认可。指南内容如下:
任何实施非手术室麻醉的场所必须具备以下设施:
1)可靠的供氧源(推荐使用中心供氧系统),并应有备用氧供(包括备用氧气钢瓶);
2)可靠的吸引装置(建议应达到手术室吸引装置标准);
3)可靠的废气排放系统(如使用吸入麻醉药);
4)需备有以下设备:①在面罩正压通气的条件下能够提供至少90%的吸入氧浓度的简易手控呼吸气囊;②适当的麻醉药物、器材及设备;③适当的监护设备(需符合《麻醉基本监护标准》)。如采用吸入麻醉,需备有麻醉机。
5)充足的电源插座以便满足麻醉机和监护仪的需要,应备有备用电源。如需在“潮湿场所”(如膀胱镜检查室、关节镜检查室或分娩室)实施麻醉,应备有独立的绝缘电路及漏电断电保护器。
6)充分的照明设施,最好备有用电池供电的照明设施。
7)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放置必要设备及利于人员操作,同时应使麻醉医师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靠近病人、麻醉机及监护设备。
8)应备有装载除颤仪、急救药物及其它必要的心肺复苏设备的急救车。
9)应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以便辅助麻醉医师的工作,同时应备有可靠的通讯联络设备以便寻求协助。
10)应注意阅读该场所内的所有安全条例及设备操作规程。
11)应有安全合理的麻醉后处理。除麻醉医师外,应有足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以及必要的设备以便确保病人安全的转送至麻醉后恢复室。
2.2 同时,手术室外的麻醉同样需要安全而严密的监护,具体实施应参照《麻醉基本监护标准》(《Standards for Basic Anesthetic Monitoring》),该标准最早于1986年10月21日由美国麻醉学会代表大会通过,并最终修订于2005年10月25日。该标准内容如下:
1)在实施所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麻醉监控镇静术(MAC)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具备麻醉资格的人员在场,以便针对病人瞬息万变的病情提供持续的监护和必要的麻醉处置。当环境内存在某些危害麻醉医师健康的因素(如辐射等)从而使麻醉医师不得不间断的远距离观察病人时,必须对病人采取必要的监护措施。
2)在所有形式的麻醉过程中,需对病人的氧合、通气、循环和体温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① 氧合:
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吸入气体及血液中足够的氧浓度。
方法:a.吸入气体:全身麻醉应使用麻醉机,且应有氧分析仪以便监测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同时应具备可用的低氧浓度限值报警系统。
b.血液氧合:所有的麻醉过程中均应采用血液氧合定量监测,如脉搏式氧饱和度仪,同时应使麻醉医师(或麻醉小组成员)可以听到脉搏的可变声调及低限报警。病人应有适当的照明和裸露以便观察皮肤颜色。
②通气:
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病人有足够的通气。
方法:a.所有全麻病人均应持续监测通气情况并加以评估。同时可根据一些临床征象如观察胸廓运动和呼吸气囊活动幅度及听诊呼吸音辅助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呼出气CO2监测。强烈建议使用呼气量定量监测。
b.对于气管内插管及使用喉罩的病人,需经临床证实其位置正确,并应由呼出气CO2验证。应进行持续呼出气CO2(ET CO2)定量监测(如CO2曲线图、CO2测定法或质谱分析法),直至气管导管/喉罩拔除或转入术后监护病房。如采用CO2曲线图、CO2测定法,需使麻醉医师(或麻醉小组成员)可以听到ET CO2报警。
c.当采取机械通气控制病人呼吸时,应有呼吸环路断开报警设备。
d.对于局部麻醉或MAC的病人,应通过连续观察临床征象和/或监测呼出气CO2以便评估病人的通气情况。
④循环:
目的:确保麻醉过程中病人循环功能稳定。
方法:a.整个麻醉过程中所有病人均应持续监测心电图。
b.所有病人均应至少每隔5分钟测定动脉血压和脉搏。
c.全麻病人除上述监测项目外,应至少监测以下项目中的一种以便连续评估病人循环功能:触诊脉搏、听诊心音、直接动脉压监测、超声周围血管博动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⑤体温:
目的:维持麻醉过程中病人合适的体温。
方法:对于预计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体温波动或先期出现体温变化的病人均应进行体温监测。
3. 各类手术室外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3.1 放射学检查的麻醉
3.1.1 CT检查
CT检查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图像,在扫描时要求病人保持不动。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热量可能会使病人发生幽闭恐惧或被惊吓,儿童和部分成人需要镇静才能耐受检查。在CT检查时经常使用造影剂以提高图像质量,如果将造影剂注入麻醉(镇静)状态或饱胃病人的胃肠道,有发生误吸的可能。氯胺酮有大量唾液分泌,并有不可预见的不自主运动,可能会影响扫描质量,依托咪酯也有类似情况,所以一般不单独用于CT检查的麻醉。脑立体定向在插入固定架钢针时,常用局麻加深度镇静或全麻,疑有颅内高压的病人慎用深度镇静,因PaCO2增高可进一步加重颅内高压。操作期间由于对位和扫描仪机架移动可引起麻醉环路的扭曲或脱开,全麻或镇静时要注意监测气道管理和氧合情况。由于扫描室温度一般低于25℃,应注意监测体温。
3.1.2 MRI检查
MRI的麻醉处理的独特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禁忌铁磁性物品进入检查室;2)监护仪干扰;3)病人压抑感和难以接近。
在MRI检查时应注意:金属物品可以飞向扫描仪造成病人和工作人员的伤害;置入体内的含有铁磁性的生物装置或其他物品也有可能发生移位和功能异常,包括弹片、加强气管导管、植入式自动心脏除颤仪以及植入式生物泵,体内安装起搏器、动脉瘤夹闭金属夹、血管内有金属丝和宫内金属节育环的病人是MRI的绝对禁忌证。麻醉处理着重注意:1)镇静或全麻均可用于MRI,如选用镇静则与CT相同。2)由于病人扫描时几乎处于无法接近的情况下,气道管理较困难,多采取全麻气管内插管或放置喉罩。应用喉罩的缺点是在导向活瓣中的一个小金属弹簧会影响图象质量。3)镇静或全麻都应在MRI室外进行诱导,远离磁场的影响,因大多数麻醉设备带有铁磁性物质,可受磁性的影响。在室内进行喉镜检查时必须使用锂电池和铝垫片。4)许多电子监护仪均受磁场干扰,使用前必须确认监护仪适用于MRI。
在磁场附近没有一个监测仪是可靠的。在MRI检查时病人监测注意事项包括:1)ECG:由于导联线穿过动态磁场和产生电容耦合电流造成信号失真,因而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没有价值,用射频滤过或遥控也不能降低干扰;2)血压:可用自动血压计,但管道延长可使读数低于测得值;3)与MRI相容的SpO2可用于大多数扫描仪,但需要进行适当防护,否则其内部的微处理器可遭到强磁场的损害,另外,由氧监测仪探头和导线散射出的射频波也可损坏图象的质量;4)呼吸监测:采用延长的采样管行ETCO2监测是判断通气是否恰当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取样管过长使信号的传导有明显的时间延迟;5)体温:MRI室温度较低,婴幼儿在该环境中体温容易下降,另一方面,扫描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增加病人的体温,因此MRI

weinxin
我的微信公共号
我的微信公招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