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随着开放存取运动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加入到开放存取运动中来,各类OA机构库、知识库、期刊、在线资源集成平台不断涌现。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The Open Repository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专门收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的研究论文全文,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开放获取。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的ChinaXiv.org预印本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我国的OA资源量也逐年提升,以2003年就开始建设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截止2020年上半年,首发论文已突破10万篇,业务涵盖超过700所高等教育院校,800余家科技期刊,在线150万篇论文全文全部免费向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开放。
如果我们仅仅将“开放存取”的意义局限于“免费发论文,免费看论文”的转变和带来方便,那就如同搞懂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却不清楚以它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样。
在纸质期刊时代,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且不分正面和反面引用)是评估论文价值和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在很多领域,由于功利化发论文造成的恶果,导致“实际意义”被束之高阁。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则可以通过新技术全面评价论文的价值。大量论文首先在线发表(有的只在网络发表),读者在线阅读的普及,不仅可以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估其学术价值,而且可以统计论文被在线阅读的时间、点击次数、下载次数、收藏次数、转载次数、评论评价、推荐次数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论文价值的评价指标。更重要的是科研新发现可以及时发表公布,科技新成果可以及时转化转移。
从学术影响上看,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从2012 年开始,每年统计公布各个学术载体的五年h 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上是七家期刊和三家开放存取(OA)网站,而且RePEc 网站排在第四位,arXiv 排第五,仅次于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排第七的SSReNet 网站仅次于《Lancet》,超过了《Cell》。研究表明:开放存取论文达到被引峰值的时间在延长,互联网并没有加快开放存取论文的老化,反而有延缓之势;单篇论文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综述性论文更容易出现“高下载低引用”现象;从长期来看,开放存取论文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之间呈现正相关趋势。以网络为载体的开放存取网站其影响力在逐步增大。
同时,传统的论文载体导致学术成果扩散利用率相对较低,有很多正式发表的论文从未被引用过。除论文质量原因外,期刊发行数量和范围的局限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网络进行的学术信息传播消除了地域差别,学者以及大众可以不受限制获取开放仓储,学术论坛、学术博客等发表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在点击量、评论量、转发量、收藏量等指标影响下,在网络提出一个新观点、新概念能够形成强烈的学术吸引,在大量研究者跟进情况下,提出问题的人成为中心,进而形成科学研究话语主导权。
传统学报期刊模式如堤坝,对于海量的科研成果可以放行也可以拦截,并不能体现出我们为数众多的科研人才的优势;“开放存取”如海洋,海乃百川,兼容并蓄,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我们的科研人力资源优势,铸就新的科学高峰,成就科技强国梦想。
总之,开放存取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科研评价体系的底层逻辑,在相互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中,两者必将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本质上说,这将是一次科学范式的革命。而这,也许恰恰是我国科研摆脱西方模式的亦步亦趋,实现弯道超车,建设中国特色科研评价体系的重大机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认真实践,如何立足于中国文化和土壤来架构新的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