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开放获取运动的新进展——OpenAIRE-COAR2014年会的观察与思考

  • A+
所属分类:学术文献 科研助手

聂华

摘要

关键词: 开放获取; 开放知识库; 研究数据; 文本与数据挖掘

Putting the Pieces Together, Open Access Movement to Reality—On the OpenAIRE-COAR 2014 Conference

Hua Nie

Abstract

Keyword: Open Access; Open Repository; Research Data; Text and Data Mining; Impact of Openness

欧洲开放获取基础设施研究项目(Open Access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for Europe,简称OpenAIRE)和国际开放知识库联盟(Confederation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简称COAR)于2014年5月21日-22日在位于希腊雅典的著名的卫城博物馆联合举办2014年年会[1]。本届年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70多名代表参加,同时还有90多位代表通过网络直播观摩会议。参会者广泛代表了开放获取的不同参与方,包括来自各类相关联盟和机构的负责人、数据和技术专家、欧盟盟国代表、欧盟委员会官员、图书馆馆员、出版商、新型出版组织和先导项目、知识库管理者以及其他开放获取运动的倡导者、拥护者和践行者。年会广泛探讨了开放获取生态系统所覆盖的多样化的主题,包括开放获取系统的构建与整合、开放获取的影响和成果、大数据和文本与数据挖掘等。四个分主题为:联合开放知识库网络(Aligning Repository Networks)、研究数据:机构以及更广泛的视角( Research Data in an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Beyond)、通过文本与数据挖掘最大化对于开放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Maximizing the Exploitation of Open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TDM)、开放性的影响力以及如何评价科学研究(The Impact of Openness and How to Evaluate Research)。本次年会对于开放获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行了全景扫描,积极参与开放获取运动的主要机构、联盟和专家学者介绍了开放获取生态系统值得关注的最新进展,涉及了广泛的多元化主题。本文在全面介绍会议内容的同时,思考全球、尤其是欧洲的开放获取运动发展前沿为中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促进以及启示。

1 OpenAIRE和COAR简介

一直以来,欧盟委员会将开放获取视为提升欧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本次年会的主办方之一——OpenAIRE,是由欧盟第七框架计划(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简称FP7)[2]资助,于2009年12月立项的一个三年期项目。OpenAIRE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得到欧盟范围内27个国家的38个合作方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其目标是促成对于科学研究的完整价值的全面的无边界的开放获取。除了在政策和理念层面上倡导和促进开放获取的发展之外,作为欧盟开放获取的基础设施,OpenAIRE面向研究者、数据提供者、科研管理者和资助机构提供系列基础设施和服务。OpenAIRE广泛选用低成本技术开发并维护面向数据和论文的开放获取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按照机构或者学科/主题构建知识库(ZENODO),供研究者和数据提供者等存缴研究数据和研究论文。7天乘以24小时开放的门户(OpenAIRE Portal)提供研究成果记录的开放获取,以及由研究成果到作者、数据、软件、出版信息和资助信息等的可靠链接。同时,OpenAIRE还通过32个国家级的开放获取工作台,整合包括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在内的各方面的资源,提供关于开放获取政策的制订和协同、相关指南的共享和规范,以及一些确定目标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截至2014年5月20日,OpenAIRE的包罗万象的泛化知识库的统计数字是:840万件已发表成果(论文、图书等),700万名作者,460多个数据提供者,欧盟和英国维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等2个资助机构的8万个研究项目的链接以及3万3千个注册组织[3]。OpenAIRE还开发了多个增值服务,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服务对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和报告等。

成立于2009年,并在几年之间发展迅速的COAR是目前最为活跃的开放获取国际组织之一。COAR成立的初衷可追溯到2005-2009年欧盟委员会资助的欧盟DRIVE项目(Digital Repository Infrastructure Vision for Europe,欧洲数字知识库基础设施展望)[4]。该项目发现,为促进全球知识库共同体和世界各地的虚拟知识库网络的实现,一个凝聚机构和组织的国际知识库共同体的组织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这一共识促成COAR于2009年9月正式成立,并在其后的几年间发展为一个包括24个国家近100家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国际联盟。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一个开放获取数字知识库的全球网络,扩大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促进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此外,COAR的目标是让世界的每个公民能够从公共资助的研究产出中获取知识,或者从中获益[5]。COAR的主要任务是:通过OA知识库扩大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作为知识库及其网络、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基于电子基础设施知识库的展示途径;确定和推广知识库的内容缴存策略,并促进与出版商的共识;致力于知识库标准化和互操作性的知识库共同体开展紧密合作;为知识库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咨询及交流机会。目前COAR在中国有三个正式成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厦门大学图书馆。

2 联合开放知识库网络(Aligning Repository networks)

作为开放获取的绿色途径,开放知识库仍然是与会者的重点关注之一。会上的报告更多地集中在全球范围内机构库网络发展的多样化态势,以及相关机构和组织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举措对全球的机构库网络进行整合。

有关背景可以追溯到2014年3月由COAR主办的“联合知识库网络”会议。题为“向一个无缝连接的全球科学研究基础架构推进”[6]的会议报告指出:科学研究正在不断国际化,许多今天的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贫困、健康都具有全球化的属性,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研究人员的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来共同面对和解决。在此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基础架构必须对这一需求有所应对和顺应。开放知识库正在成为科学研究基础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研究架构系统中的重要的内容表现层,开放知识库具有供研究人员和全世界获取研究成果,供研究机构管理其科研产出,供政府、资助机构和组织获得相关信息等重要功能。自开放获取运动启动以来,世界很多地区和国家开始开放知识库网络的建设。这些网络在特定的本地情景中基于不同的需求和政策而发展,因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备不同的特征和特点。然而,开放知识库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之间的无缝连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全球研究成果的统一获取,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整合、数据挖掘,开发新的工具和服务,并产生新的知识。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代表在会议上确定了联合开放知识库网络在政策、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具体举措及其实施的优先级。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提出优先的延迟期,强调对于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的任何延迟都在削弱和剥夺科研过程和创新,对于成果的立即开放是最好实践。如果必须设定延迟期,根据学科的差异,最多为6-12个月。在技术和语义互操作方面,倡议并推动全球开放知识库应用ORCID作为作者唯一识别号,鼓励使用永久标识符,将表达重要概念的特定的词表元素标准化,包括但不限于:延迟期、获取和重用条件、资助方ID等,建立并采用具有共性的方法收集使用数据和影响因子,应用有关在知识库网络之间和科研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协议。在服务方面,共享研究数据管理以及成果与数据链接相关的创新实践;促进知识库在研究评价系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收集整理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开放知识库服务清单(例如:知识库注册、出版商政策注册等),并讨论如何为这些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继FP7项目于2013年结束后,欧洲开放获取知识库在欧盟Horizon 2020计划[7]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相应地,OpenAIRE 2020主要着力于三个方向的计划:1)支持欧盟委员会的Horizon 2020科学出版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实验计划的愿景;2)开发构建一个泛欧洲研究信息管理系统,目标是跟踪、监控欧盟和其他国家资助项目的开放获取学术成果;3)创建一个国际开放知识库合作平台,真正支持全球化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通过一系列的目标明确的培训和实验性项目,进一步加强由COAR启动的与澳大利亚、中国、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开放共享的很多共同领域的对话,包括政策、指南、使用统计、影响力、数据知识库的连接和整合等[8]

美国也开始努力构建全国性的开放知识库网络。SHARE(Share Access Research Ecosystem)[9]是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联合美国公立与授地大学联盟(APUL,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d Universities)和美国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共同发起的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开放获取先导项目,旨在建立强壮的研究成果知识库生态系统,从而影响和改善现存的研究环境,收集和发布研究成果并保障其可发现、可获取、重用以及长期保存。根据AAU的统计数字,2011年AAU联盟成员高校获得了总计235亿美元的美国联邦科研经费,占全部经费的57.7%。而2007年到2011年,美国高校的学术成果发表总数为113万项,占全国的67%、全球的19%[10]。然而,对于如此庞大的公共科研经费的使用以及成果产出情况的跟踪和报告非常匮乏,并无统一的、结构化的方法和途径对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有效和整合后的发布。

在此背景下,SHARE项目计划的第一步是构建一个供研究机构准确及时地跟踪和报告研究成果的通知系统(notification system),以此为基础层,依次建立注册层(Registry layer)、发现层(discovery layer)和内容集合层(Content Aggregation Layer),向研究人员、机构、资助方、公众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服务。

SHARE近期发布了最新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进展和计划。2014年6月,SHARE的开放科学中心(Center of Open Science,COS)团队发布系统的开发工作取得的进展包括:开始对开放内容来源的内容、API、收割方法等进行评估,这些来源包括ClinicalTrials.gov、美国能源部(DOE)、SciTech、ImpactStory、CrossRef、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 Central、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等。除了这些初始的内容来源外,还开发了一个用来管理不同来源的内容的scraping integration API(整合API)。7月份,开发团队开始通过OAI-PMH元数据收割协议处理来自PLOS、Altmetric、CrossRef、arXiv和其他机构知识库的内容。目前,所有工作及其成果已经在SHARE知识库的GitHub上开放共享。SHARE的长远目标是建立健壮的知识库生态系统,以此为平台及时、规范、全面地向所有相关方提供科学研究信息。通知系统可以被看作全面收集研究项目和活动相关原始数据的“书目”,而注册系统(Registry System)将进一步清洗由通知系统收集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明确归类,比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连接的预印本、正式发表论文、数据集等。注册系统将提供面向公众开放的检索API,允许其他系统调用,目的是向科学家、研发公司以及其他兴趣方提供一个可以长期有效地发现、获取和复用研究成果的平台。

拉丁美洲国家因其在开放获取政策和立法方面的突破而受到瞩目,同时,通过合作建设开放知识库网络来支持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拉丁美洲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La Referencia知识库网络由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等八个国家联合发起,截至2014年3月,存缴内容近60万条[11]。项目最大的效果是有效地提升了拉丁美洲研究成果的可见度,并通过参与国际联盟和国家间的合作,在开放知识库相关政策、技术和最佳实践等方面得到交流和促进。

国际机构近年来对于开放获取的关注和参与在持续加强。世界银行于2012年确定并推出研究成果和知识产品的新的开放获取政策,新政策延续了世界银行近年来为加强信息公开,使其研究成果尽可能得到广泛传播利用所做的努力[12]。作为政策的实际落实,启动了世界银行开放知识库(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OKR)。对OKR中存缴的所有内容采用“创作共享”CC授权许可。为促进开放获取,世界银行还开发了一个能够允许其他知识库下载部分OKR内容并保存到本地的系统,这项服务使得网络带宽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受益,下载统计已经可以看到这一效果。

随着开放学术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在更为广泛的情景中展望机构知识库的新作用。机构知识库的传统作用包括作为开放获取绿色路径,作为机构科研产出以及教学资料的展示窗口和作为机构科研成果管理机制组成部分等。随着开放学术的发展,机构知识库作为出版平台,提供各种推动学术交流的增值服务,以及作为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将更为迫切和突出。机构知识库提供这些增值服务和履行新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是在收缴内容方面着力加强[13]。根据OpenDOAR统计,在注册的2129个机构知识库中,成果条数超过10万的只有74个,成果条数超过1万条的只有570个[14]。从地域方面看,巨大的南北差异造成当前的学术出版体系的先天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学术出版体系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无论是发表机会还是获取研究成果的机会都处于当然的劣势。因此,开放机构知识库正在发挥的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还在于促进既有的学术出版体系向着更为平等和理想的方向演变。分布式的开放获取机构库网络将是机构库发展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必要的起点,开放机构库增值服务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是利用机构知识库平台进行出版,这是机构促进一个更具有广度的学术交流体系的合法化的可行的途径,也是必要的努力。

3 研究数据:机构视角以及更广泛的情景( Research data in an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beyond)

本届年会对研究数据予以更为集中的关注和讨论,并着重从机构的情景和更为广泛的视角探讨研究数据管理的相关政策、工具和服务,以及研究数据管理与科学研究流程及其管理在架构层面的融合。爱丁堡大学是英国最早开展研究数据管理的大学之一,早在2011年5月即发布了由大学评议会/大学管理处决议通过的“研究数据管理政策”[15]。负责知识管理的副校长、CIO和图书馆馆长杰夫海伍德在报告中介绍爱丁堡大学研究数据管理的路线图和系列服务,探讨研究数据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其在机构中落实的各种保障条件。所谓研究数据,指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数据和全部数据。世界经合组织将数据描述为“公共财”,因此应该开放。英国研究理事会早在2009年即提出研究项目应该保证其数据至少在10年内能够妥善保存和有效获取。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不断地对研究机构的与研究数据管理相关的承诺和条款提出要求。2012-2013学年,爱丁堡大学提交研究申请2222项,其中934个项目获得了总计3.01亿英镑的研究经费。大部分项目是校内、校际、甚至国际性的合作项目。无论从研究者、研究团队、大学还是资助机构的角度,亟需通过易用和宜用的工具对项目申请过程以及研究数据进行跟踪和管理。爱丁堡大学RDM的目标是寻求包括研究人员、研究团队、大学等参与方的共赢[16]。信息服务研究数据管理实施委员会于2014年1月重新审核并发布了研究数据管理路线图(version 1.2),主要包括三大板块:RDM支持性工作(理念倡导宣传,培训和咨询等);RDM系列服务:数据管理计划;实时数据管理和服务架构,包括实时工作文档和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出版/发表仓储服务、数据长期存储服务和数据集注册服务等。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也是研究数据管理的早期践行者之一。数据管理馆员查尔斯·汉弗莱(Charles Humphrey)主要介绍研究数据长尾效应和研究数据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为研究数据管理所带来的挑战[17]。研究数据管理架构是在本地或者全球范围联合技术、服务和专家来支持科学研究全过程。因此,研究数据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多个参与方进行有效合作。其中,图书馆员对于科研项目流程中数据管理的全程参与的重要性在于保证研究人员能够采用好的数据管理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生产。加拿大已经开始建立全国性机构支持研究数据管理架构的建立和运作,图书馆在该架构的建设初始阶段即已参与其中。

开放获取期刊F1000R的瓦萨·霍迪亚(Varsha Khodiyar)描述出版过程的数据流,如何通过建立发表成果与底层基础数据的链接,捕捉研究数据长尾。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研究者和作者在准备和提交数据过程中的配合与支持[18]。F1000R以开放获取形式出版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种类型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特点包括:出版周期为一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出版成果包含论文的全部数据,接受非传统的论文类型,包括纯数据论文,所有发表的论文必须完全无条件开放获取等[19]。透明和开放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不允许数据重用是科学的弊端”[20]。研究表明,科学数据不可获取是科学研究成果无法复制的主要原因[21]。还有研究表明,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重用与论文的高引用率呈正相关[22]

会议邀请希恩·黑尔(Sean Hill)介绍被欧盟选定为未来新兴技术旗舰项目之一的“人脑项目”(Human Brain Project)[23]。这一项目凝聚了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等24个国家、126个机构的近300名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在10年的项目执行期间将耗资10亿欧元,力图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力量,为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新型脑研究模式奠定技术基础,并极大地加速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目标是切实提高卫生服务,改善公民健康状况,提升欧洲的产业竞争地位。根据计划,研究人员需将人类大脑切成 8000片,利用高性能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处理,绘制人脑详图;同时利用超级计算机描绘和模拟大脑所需的海量数据,最后将成千上万的神经元模型组装为一个可正常运转的、完整的人类大脑模型。该项目是数据驱动的跨学科研究的典型案例,研究者采用医学信息学方法,利用来自医疗机构的档案和其他数据库的医疗大数据开发数据驱动的疾病生物学签名(biological signatures),从而发现解释疾病原因的新途径并确定有效的治疗新方法。

全球化合作是新型研究模式的关键基础,而有效跟踪数据起源并建立数据流,最终整合所有现存的数据架构是合作的目标,人脑项目作为全球化合作项目,对于由机构的研究数据集合而成的大数据的强调是这一规模巨大的全球化合作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4 文本与数据挖掘最大化对于开放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Maximizing the exploitation of open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TDM)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视线转向大规模文本和数据挖掘。本次年会的TDM主题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文本与数据挖掘是从不断产生和存储的数字化数据,或者说大数据中,通过分析和抽取而获得新的洞察和知识的重要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和技术领域,一方面需要了解其为现有的法律框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需要把握现有的法律框架对于该新兴研究和技术的促进与制约,同时经济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被包含在考量的范畴之内。这也是本届年会上与会者对于欧洲在TDM方面的一些新的限制和一些新的期待强烈关注的原因。当前,仍然存在着很多法律和其他方面的障碍,限制研究人员对于大规模的数字内容(大数据)进行有效挖掘。

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宣传推广主管卡梅伦·尼伦(Cameron Neylon)在报告[24]中强调,TDM的关键作用在于将作者的成果“有效地”传递给那些真正需要并能够使用它的人,TDM是新型出版模式的核心,也是任何开放学术出版商以及网络服务应该向用户提供的关键服务。它将是一个商业差异化的显著标志,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文本挖掘国家研究中心的Sophia Ananiadou介绍Argo,一个允许互操作和客制化的文本挖掘与分析工作平台。并以Argo的应用案例为样本,探讨研究机构和研究社区如何向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TDM服务[25]。TDM涉及到语言、技术、学科、文本类型等多个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面临众多的技术和非技术方面的挑战。因此,TDM架构尤其强调模块化、互操作性(通用的数据表现和数据类型)以及通用性(跨语言、跨学科、跨文本类型等)方面的要求。一个通用的、易用的工作平台可以为研究人员进行与TDM相关的工作和项目提供直接有效的平台、流程、技术和社区交流等各方面的支持。

5 开放性的影响力及我们如何评价科学研究(The Impact of Openness and how to evaluate research)

开放性的影响力分主题聚集了数个有关科学研究评价的新方法和新趋势的讨论和报告。ACUMEN Project的报告[26]提出评价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的新方法,讨论现有的学术评价系统的缺陷和问题,以及评价指标与科学的功能之间的亟需跨越和弥补的鸿沟。Mendeley的报告[27]讨论研究成果记录的个性化,强调机构知识库尚未嵌入到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中,这是机构知识库亟待提升的功能。Atomium Culture的报告[28]讨论如何通过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提高科学研究影响力。

其中作为新型的开放出版模式的报告令人关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学术出版范式。以杂志为单元的作为产品的出版分解为以论文为单元的作为服务的出版。成立于2007年的Frontier刚刚出版了第20000篇开放论文,至今Frontier已经成为全球五个最大的开放获取平台之一[29]。它的定位是面向科研社区、由科学家为科学家出版的网络出版平台,通过交互的在线平台提供实时的严格、公平、透明、快速的同行评议,以及详细的论文影响力评价。平均发表周期为84天,由全球的4500个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研究者担任编辑。自2008年以来,所有的Frontier期刊的评价指标都高于平均值。

LIBR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同行评议平台,由来自17个国家的108位研究者和学者志愿开发、维护和运行,他们的共同理念是开放性和透明性是学术评价和学术交流新纪元的标志[30]。因此,开放的同行评议应该成为开放出版范式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研究者可以在LIBRE的开放平台上自行提交论文,邀请专家根据提供的可以选择的质量和可见度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开放评议,对论文、作者和评议者进行评级。LIBRE的目标简单而言是“谋求科学研究的解放”。

本次年会以主题为“五年后的学术交流:如何联合起来一起向前?哪些问题最为优先?”的开放讨论作为会议总结。来自COAR、SPARC、OECD、HAL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机构和联盟的代表对开放获取的发展走向以及学术交流范式变迁提出看法,或者作出预测。①探讨在开放获取驱动下的学术交流的情景中,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图书馆将发挥新的作用,扮演新的角色。大学应该担负起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全面责任。国际性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图书馆馆员在支持e-Research和学术交流方面的竞争力,包括提供支持学术交流的新的服务的组织模式等。②学术交流范式正在持续演变,但尚未达到快速演变、或者说巨变的阶段。而新的技术已经给学术交流范式的演变带来巨大的驱动和压力。我们可以将学术交流流程看作一系列的建筑模块,参与到学术交流过程中的各方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努力并联手推进学术交流的革命。③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已经为技术创新、商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并将持续发挥其颠覆性的作用。④对于开放内容的数据的共享和重用的需求持续增长,包括商业需求和非商业需求,这种需求带来创新的可能,并为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带来应对的契机。

6 结语:启示与思考

本届OpenAIRE-COAR年会的交流广泛而深入,参与方分布广泛,互动式的讨论更多地专注于开放获取的实际操作层面。而世界范围内开放获取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演变也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有益的启示。

(1)合作共赢:成立开放获取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观察到,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全球范围的合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亟待联合起来,成立联盟,如“中国高校开放获取联盟”,共同发起全国性的开放获取先导项目,凝聚力量,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共享,并通过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如构建联合的开放知识库网络等,并通过全国性知识库的构建和开放,无缝连接和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库的真正价值,即支持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2)洞悉转型:图书馆的角色和职责的重新定位。在科学研究走向开放与合作,学术交流范式持续演变的背景下,图书馆应该大力提升其支持e-Research和学术交流方面的竞争力,并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新的服务和支撑模式,包括机构的开放信息架构(Ope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构建、开放出版、研究数据管理等。

(3)增值服务:机构知识库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态势。随着学术交流的日益开放,机构知识库在履行学术成果的存档、展示和管理等传统功能之外,亟待提供各种推动学术交流和开放的增值服务,包括作为开放出版平台、开放的学者门户,以及作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机构知识库提供这些增值服务和履行新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对机构学术成果的全面和准确的收缴和整理,二是对教学科研流程以及科研管理的无缝嵌入和衔接。

(4)研究数据管理的兴起及其面临的挑战:多样化和多元化。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成为充满潜力的新的知识来源。研究数据的产生和积累呈指数级增长,以及研究数据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为研究数据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包括学者和研究人员、管理者、图书馆员以及技术人员通过合作共同面对。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球研究理事会的致辞中提到:“应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实现科学的最大价值,不断增进人类福祉。”并强调“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机制,促进中国和世界科学事业共同发展。”[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于2014年5月分别发布《关于受资助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32]和《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33],中国开放获取政策的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在OpenAIRE-COAR年会期间的交流中,人们预测中国的开放获取进程将会有更快的进步和更大的突破,为世界所期待。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参考文献

1OpenAIRE-COAR2014 Conference. [2014-08-10]. https://www.coar-repositories.org/news-media/openaire-coar-2014-conference/ [本文引用:1]
2FP7, 7th Framework Programme. [2014-08-20]. http://ec.europa.eu/research/fp7/index_en.cfm [本文引用:1]
3OpenAIRE. [2014-05-20]. https://www.openaire.eu/ [本文引用:1]
4Digital Repository Infrastructure Vision for Europe. [2014-08-20]. https://www.driver-repositor.eu/ [本文引用:1]
5Confederation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2014-08-10]https://www.coar-repositories.org/about/frequently-asked-questions/faq-chinese/ [本文引用:1]
6Towards a Seamless Glob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Report of the Aligning Repository Networks Meeting. March2014. [2014-05-20]https://www.coar-repositories.org/activities/advocacy-leadership/aligning-repository-networks-across-regions/ [本文引用:1]
7The EU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2014-08-10]http://ec.europa.eu/programmes/horizon2020/ [本文引用:1]
8Donatella Castlli, OpenAIRE-COAR conference 2014: Aligning Repository Networks-OpenAIRE. [2014-08-10]. conference 2014: Aligning Repository Networks-OpenAIRE.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openairecoar-conference-2014-35527474 [本文引用:1]
9SHARE. [2014-08-27]http://www.arl.org/focus-areas/shared-access-research-ecosystem-share#.VAE16Ly1Y7I [本文引用:1]
10Elliot Shore. Aligning Repository Networks—SHARE.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openairecoar-conference-2014-aligning-repository-networks-share-by [本文引用:1]
11Carmen Gloria Labbe. LaReferencia-Open Repository in Latin-American. [2014-08-27].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3-open-airecoarsession1carmengloria [本文引用:1]
12Jose de Buerba. The 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 World Bank’s Approach to Interconnectivity. [2014-08-27].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openairecoar-conference-2014-aligning-repository-networks [本文引用:1]
13Leslie Chan.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 Open Scholarship.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openairecoar-conference-2014 [本文引用:1]
14Pinfield S. , Salter J. , Bath P. A. , Hubbard B. ,Millington P. , Anders J. H. S. , andHussain, A. [2014-08-10]. Open-access repositories worldwide, 2005-2012: Past growth,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I: 10.1002/asi.23131 [本文引用:1]
15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Policy,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14-08-10]. http://www.ed.ac.uk/schools-departments/information-services/about/policies-and-regulations/research-data-policy [本文引用:1]
16Jeff Haywood. Opportunities & Challenges in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Roadmap & Serv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1-open-airecoarsession2jeffhaywood [本文引用:1]
17Charles Humphrey. Long tail of Research data-Making the link from the long tail to libraries.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2-open-airecoarsession2chuckhumphrey [本文引用:1]
18Varsha Khodiyar. Allowing Research Data to Shine: Providing Tangible Credit for Data Sharing.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3-open-airecoarsession2varshakhodiyar [本文引用:1]
19F1000Rsearch. [2014-08-10]. http://f1000research.com/ [本文引用:1]
20Royal Society. Science as an open enterprise, Final report 2012. [2014-08-10]. http://royalsociety.org/about-us/history/ [本文引用:1]
21Ioannidis JPA, et al. Repeatability of published microarray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Nature Genetics 41, 149-55 (2009) [本文引用:1]
22Piowar HA. , Vision TA. Data reuse and the open data citation advantage. PeerJ (2013) doi: 10.7717/peerj.175 [本文引用:1]
23Human Brain Project. [2014-08-10]. http://www.humanbrainproject.eu [本文引用:1]
24Cameron Neylon, Ming. Myths and the Parthenon-Searching for a Narrative of Value and Values,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openairecoar-conference-2014-35529188 [本文引用:1]
25Sophia Ananiadou. Argo-a Platform for Interoperable and Customizable Text Analytics.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3-open-airecoarsession3sophiaananiadou [本文引用:1]
26Clifford Tatum. Next Gener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the ACUMEN Portfolio and Web Based Information Tools.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1-open-airecoarsession4cliffordtatum [本文引用:1]
27William Gunn. Next-generation Metrics for Scholarly Performance.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2-open-airecoarsession4williamgunn [本文引用:1]
28Erika Widegen. REISearh: Increasing Impact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Old and New Media.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3-open-airecoarsession4erikawidegren [本文引用:1]
29Kamila Markram. Frontiers Community-rooted Open-access Publisher and Research Network.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frontiers-at-open-aire-140522km-35790455 [本文引用:1]
30Mike Taylor. Open Peer Review to Save the World. [2014-08-10].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AIRE_eu/openairecoar-conference-2014-35530414 [本文引用:1]
31李克强, 在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大会上的致辞. [2014-08-10].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5/27/content_2688219.htm [本文引用:1]
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2014-08-10].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4471.htm [本文引用:1]
33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2014-05-09. [2014-08-10]. http://www.cas.cn/xw/yxdt/201405/P020140516559414259606.pdf [本文引用:1]
weinxin
我的微信公共号
我的微信公招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