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的“侠义人生”

  • A+
所属分类:科研助手 经验分享

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一位科学家的“侠义人生”

王泽山在试验中   南京理工大学供图

不久前,南京理工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一则消息,消息的开头写着这样几个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此处的“侠”指的并不是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的武功高手,而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12月2日,通过一个朴素的捐款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将他所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金共计1050万元一次性捐赠给南京理工大学。

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王泽山最初也是不准备办的。而在捐赠仪式举行的过程中,虽然多家媒体非常希望能采访王泽山,但他只是简单地表示,希望这笔钱能“长期稳定地支持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便没有了更多的表述,像极了一位云淡风轻的世外高人。

如果以“为国为民”作为评判一位“大侠”的最高标准,那么王泽山便是我国科研领域当之无愧的“侠之大者”。

为国:国家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虽然研究了一辈子“毁天灭地”的炸药,但王泽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平静的,即便站在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时,他的表情依然是平静的。

在此之前的2017年1月,王泽山摘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那是他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也是第五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由此,有人笑称王泽山是“三冠王”,而相比之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少将马殿荣的评价则要更加中肯:“他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文明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将其效能、工艺推进了一大步。”

获得这样的评价,王泽山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1954年,19岁的王泽山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专业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大冷门”——火炸药专业。不少考生嫌弃这个专业过于基础、枯燥和危险,王泽山却毫不怀疑自己的选择。

“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他说。

王泽山1935年出生于吉林。是时,东三省已经沦陷。幼年的王泽山被强迫接受“伪满”教育,但他的父亲却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教育他,“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目睹了日寇暴行,再加上父亲的谆谆教诲,王泽山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报国的种子。“我深深感受到,没有国防力量的国家是弱小、没有话语权的。”

于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王泽山便开始了关乎国家安全的火炸药事业,并与其相伴一生。

上世纪60年代,王泽山将计算机技术、诺模图设计原理引入中国火药学体系,并提出“火炮内弹道压力平台”的概念和“弹道性能与装药潜能”的理论。

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难关。

上世纪90年代,他成功发明出低温感含能材料,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

新世纪,他利用自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发射药装药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

……

2018年,王泽山摘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有人劝他可以好好歇歇了,他却笑道,自己早已是个科研重度“成瘾者”,如果放下了科研,无异于是一种折磨。“趁着现在精力还算充沛,多为国家的火炸药研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民:给企业带来效益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给王泽山带来了等身的荣誉,但他却常说,“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得了什么奖、申请几个专利,或者发表几篇论文,而是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为此,他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山东银光集团公司是国内生产先进民爆产品的企业。该企业生产的起爆器要用到火炸药,为了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2012年,他们找到王泽山寻求技术合作。

为了尽早让产品投入工业化生产,王泽山多次来到厂里做试验,获取第一手的数据。从实验室研制的产品小样,到企业工业化生产需要一个长期的试验过程。每次到厂里,他都想方设法帮企业排忧解难。“他希望,与我们合作开发的这个产品不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安全性上,都是最好的。”该企业总经理陈锐说。

产品试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由于前期的试验产品性能与工厂实际生产的产品在原料配比上存在一些差距,王泽山和团队成员就带着工厂的技术人员到军工企业做试验,到野外靶场做验证,逐步使产品的爆速基本与工厂用好炸药配方产品的性能持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希望将实验室研发的壳体转化为廉价的壳体。为此,王泽山从模具到产品结构都重新进行了设计。

项目鉴定的时候,有人建议只鉴定产品不鉴定工厂生产线,这样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但是,王泽山坚决不同意,“我个人的荣誉不重要。只有成果真正投入生产,给企业带来效益才是最重要的” 。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火炸药的特殊性,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安全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在这方面,王泽山往往能表现出“侠之大者”的勇气和担当。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某公司分管工程技术与设计的副总经理,谭敏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公司承担的军品项目即将定型,但此时,科研人员却意外发觉产品可能存在瑕疵,大家马上变得紧张和焦虑起来。

关键时刻,王泽山在详尽分析了发射装药安定化学反应的机理后,得出了装药没有安定方面问题的结论。面对众人疑惑的眼神,王泽山平静但却坚定地说:“的确没有安定方面的问题,我可以在鉴定书上签字。”随后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也充分证实了他的正确判断。安定问题被排除后,产品也顺利定型装备。

为教:在研究试验中言传身教

自上世纪60年代本科毕业的王泽山进入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工作后,始终没有离开高教圈。作为高校教师,对于火炸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他钻研了大半辈子的“课题”。

教学中,王泽山在注重打牢学生专业基础与理论功底的同时,更重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听过王泽山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王泽山的课堂上。

“王院士经常指导我阅读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他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和他的见解,以启迪我的思考。”如今已退休的南理工教师徐复铭在回忆师从王泽山时说,“他在研究试验中处处言传身教,使我不仅较快地学到了所从事专业领域科学试验的一些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正确的科研态度和习惯,学会了对试验现象的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

不仅自己瞄准国际前沿,王泽山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事实上,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还是南理工化工系主任的王泽山,就与瑞典隆德大学化工二系当时的系主任签订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协议。

如今,王泽山已经积累出版著作15部,这些我国火炸药领域的主体著作,广泛应用于国内多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实践。他培养出博士生9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扎根于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武器装备研制一线,有的已经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

让时间回到2020年9月,那是王泽山捐出千万元巨款的一年前。江苏省研究生“开学第一课”活动在南京举行,江苏全省23万在学研究生线上线下共同聆听了王泽山的授课。那堂课上,王泽山告诉年轻学子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爱党、爱国、爱人民。”

言罢,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

weinxin
我的微信公共号
我的微信公招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