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垃圾论文”?

  • A+

与“圈钱”这个话题密切相关的是关于门槛太低导致“垃圾论文”泛滥的诟病,这里面也有些误解。

实际上,使用“门槛”这种说法依然是按照传统学报或者传统学术交流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当前,根据不同发展路径,开放存取可分为金色OA(Gold OA)和绿色OA(Green OA)。金色OA即以开放存取模式出版的期刊(OA Journal),通过以作者支付出版费用的方式,实现期刊内容面向读者免费获取。常见的OA期刊网站有瑞典隆德大学的DOAJ、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BioMed Central(BMC)、PubMed Central(PMC)、中科院的GoOA等。绿色OA则是开放存取仓储(OA Repository or Archive),是作者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献自存储到机构库、知识库等平台以供免费获取。常见的OA仓储如arXiv.org、麻省理工的DSpace、“中国科技论文在线”(O网页链接)等。近年来,另一种OA模式悄然崛起。2017年荷兰学者Bo-Christer Björk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黑色OA(Black OA)模式,指通过学术社交网站(如Mendeley、Research Gate、Academia.edu等)免费传递和获取学术文献。

从模式上看,免费发表,免费阅读才是开放存取的终极目标,而同行评议后再发表的模式将让渡为先发表后再评议,保证了科学新思想和技术新成果都能面世,这其实也是最大的颠覆之处。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任何当时先进的科研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都有可能走向更新成果的反面。科学是不断证伪的过程,以量子力学为例(这里对其正确与否不做评判),1905年爱因斯坦横空出世的五篇论文当中,其中让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可以说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之作,但这样一位量子力学缔造者之一,在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之后彻底站到了代表着量子力学正统解释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反面,三次论战全部以失败告终。当然客观上,在这位科学大师的佐证下,反而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我的意思是,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往往就在这里,从人性角度来说,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在思想深处也难以抛却成见,因此让已经“权威”的学者去评估与他们观点相近或者相反的学术成果,本来就是一种只能寄希望于对方道德水平的巨大挑战。

最后还要商榷的就是“垃圾论文”的提法。第一,为什么会出现“垃圾论文”呢?还是因为考评(需求)导向的原因,否则谁会闲着没事儿去灌水,说到底这并不是科研本身应有的问题,这是与评价体系带来诸多利益导致的问题。第二,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是“垃圾”?还是以爱因斯坦为例,据说他首次提交的博士论文就是那篇鼎鼎大名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论文(其中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结果被苏黎世大学退回,原因是导师们都看不懂;之后他才上交了那篇17页的《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论文,但却因为字数太少以及格式不规范被退回,爱因斯坦最终增加到21页才过关,获得了博士学位。从爱因斯坦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只要科研工作者放弃了功利之心,真正遵循科研探索精神,本着求真务实的学术规范,其实并不存在“垃圾”不“垃圾”的论文,而是对于该领域和时代有多大帮助的论文。

当然,开放存取之下,论文发表不再受期刊容量所限,有些人可能会说将产生大量垃圾论文,还是那句话,如果不与利益相关谁会去灌水呢?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能公诸于世,我们应该相信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算法的发展速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现在的技术眼光去思考未来的模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偏差,比如一开始的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庞大,恨不得要占一间屋子,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普及和缩小,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存储和运算能力不知道超过最早那个“大家伙”多少倍,同时体积又小了若干倍的笔记本电脑。

科学史无数次证明,你所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时间到了,科技会帮你解决。

weinxin
我的微信公共号
我的微信公招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