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 A+
所属分类:科研助手 经验分享

Literature 是一篇学术文章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 literature也是一个researcher 每天与之打交道的老朋友。 如果你在美国读了社科类或文科类的博士,你会发现很多博士生对literature的态度基本可以用“爱恨交加”四个字来概括:多亏有你我才有基础做我的研究,然而要是没有你我的生活该有多美好。

以我的观察,美国的社科类博士生平均每星期的阅读作业量大概在 500页左右,其中主要包括book chapters 和 journal papers。 如果某一周作业里只有book chapter, 那么恭喜你,这一周可能会比较快的完成reading,因为book chapters 整体还是比较好读得;如果作业里大部分是journal paper, 那么即使页数不是很多也有可能占用很多时间,尤其是对于学术新人来说。 更何况更多的情况是,有时journal paper 页数又非常多。

每周让博士生们读这么多的文献当然因为literature 无比重要。简单来说,不读literature你就不知道某一学科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你也无法搭建自己的research, 更不可能写出好的paper, 因为你无从知道好的paper是长什么样子的

每周让博士学读这么多文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加强学生读文献的技能,因为你以后科研工作的一个大块内容就是读文献再读文献,教授就是帮你把技能和速度从level 1提升到level 10,让你以后上了工作岗位直接用Level 10的能力在文献界立马横刀

我想强调的是,读literature其实跟很多其他的技能一样需要刻意练习、不断积累、熟能生巧。这句话的意思是:1)没有人是第一次读文献就能读得又快又好的,你也一样;2)哪怕现在你读英文文献非常困难, 只要你愿意下功夫练习,方法正确,不断积累, 你可以期待在一两年之后变成读文献高手。这一点就好比学一门新语言,练一门新乐器,或者学开车,统统需要靠反复练习、花时间、再花时间以求不断提升技能。

读文献能力的提升总体分这么三个进阶:

1、初阶: Word-by-word reading.

每字都读,一字不漏。这是新手最常见的读文献方法。我刚开始读英文文献的时候不仅字字都读,而且还大片大片的查字典做标识, 好多单词不认识于是严重影响阅读速度。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阶段。

字字都读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知道重点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不知道该关注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能用的上。所以最开始我们大量读文献的时候大多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 “reading assignment”,觉得word-by-word reading是唯一方法,否则万一有没读到的地方考试又考了呢?好像眼睛都过一遍文献的每个字的话就比较像是认真完成了作业。

然而Word-by-word reading 的最大问题是time-consuming, low effectiveness。什么都读,什么都去抠,最后可能什么也没记住。教授给你留那么多reading的时候压根就没希望你是read word by word, 而是让你去读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我们每周都觉得reading作业太多的原因 (教授心里也很苦:抱怨reading太多的同学,谁让你非去挨个字地读了!?)

这里的难点在于,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教授不会挨篇把重点讲给你,别人也没法告诉你,必须你自己去发现和决定。所以在一开始读文献的时候,word-by-word reading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读多了你才有判别能力。但是在初阶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练习就是不断地问自己,这篇文章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读完之后想一想哪些部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再去看一遍会发现哪些地方其实可以略读?这样不断地总结你会发现读文献速度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

2、中阶:Purposeful reading.

等文献读到一定数量你会发现你不再字字都读、段段都读了,你逐渐会进入到有目的性的阅读文献, purposeful reading. 比如,你已经熟悉地了解到每个文章的research question, hypotheses, 和analysis results是必看的部分了,你已经知道data collection和sampling 的描述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知道在哪里找limitation和文章的结论。此外,你头脑中形成了围绕某个话题的一些学术文章的知识架构,知道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创新,为什么值得一看,重点该看哪里。有时候你可能看某篇文章就是为了看它如何提出和定义了某个新概念,以及如何讨论它与以往概念的不同; 有时候你看文章可能是为了学习它使用了某种新型的数据分析方法; 或者,你可能是想找文章中对最新文献的讨论和综述。

如果你看文章还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research(比如是为了完成老师给的reading), 那么我建议你在读literature的时候可以问自己这么3个问题:

1.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你如何概括?

2. 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创新点在哪里?没有这篇文章会怎样?)

3. 这篇文章可能对你将来的research有什么帮助?(你能用上哪些环节?)

3、高阶:Constructive reading.

所谓读文献的高级阶段,我认为是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是不仅把文章和文章在大脑回路中做联结形成roadmap, 而且把“input”的过程和“output”过程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的阅读过程。

到达高阶的时候你可能在读某一段内容时会想起某一篇谁谁谁的文章,读下一段内容时又想起了另一个人的一篇文章,无论是读到hypotheses, data, analysis method, 还是conclusion, 你都会不断地把这篇文章与其他你读过的同主题或同方法的文章做对比和关联,思考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谁和谁在哪个部分类似,而在哪个侧面又有区别。 所以读一篇文章下来仿佛读了很多篇文章,头脑里有一张无形的文献地图,文章之间的关联以及每一篇的特色和contribution都了然于心。

此外,高阶的文献阅读状态还是读和写融合的状态,读的时候随时会产生和记录自己的新思考、新想法,然后随时融汇到自己的某篇文章里或者激发对下一篇文章的构思。这就好像你已经不再是面对一份单方面向你输出的文章,而是在跟它做有来有往的interaction。它给你的东西不只是可以直接搬到其他文章里的quotation, 而更多的是thought-provoking idea,好像不断上升的螺旋,让你产生更多research ideas和新思路。

我之前的博士导师就是读文献大神,头脑中常年储备无以计数的literature, 而且全都无线联网。我们在组会或者论文讨论中习惯性地听见她随时说你要去看谁谁谁在哪一年的文章,谁谁谁在哪一年的research,还有谁谁谁在哪一年的book chapter…那可不只是某个话题相关的某几篇文章啊同学们,几年下来数不清的各种场合都不知道听她提过多少篇文章,presentation有人提问的时候也信手拈来:“你可以去看XX在1982年的文章和YY在2007年关于ZZ的文章。”

我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问她,你到底是如何把这么多人的last name和文章发表的年份都记住的啊?她笑眯眯的看了我一眼,右手指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Weird brain.” 简直帅到爆。

文献阅读利器之文献笔记

(Literature Notes)

我们知道阅读学术文献、管理学术文献、整理学术文献是我们跟文献打交道时的必经三部曲。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工具厉害了,它能串起这三个与文献相关的全过程,让你无论在读文献还是使用文献的过程中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不夸张的说,当我们逐渐读多了文献的时候会慢慢发现,literature notes几乎是文献阅读和文献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一个学者从新手变为高手的必经之路。我有时甚至觉得,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抽丝剥茧最后还原本质,可能不过就是阅读-做笔记-复习笔记-使用笔记的过程。

以下以英文社科类文献为例聊一聊文献笔记这个东西。

为什么非要记文献笔记?最简单而又无法抗拒的三个理由:

• 我们读了文献之后会遗忘。再聪明的人,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记得两年之前读过的一篇学术文章的全部重要细节。记了笔记之后我们可以随时调出来查看文章的重要内容,而不需要回去把几十页的文章重新看一遍。

• 记笔记能教会我们怎么读文章。如果你能清楚哪些东西应该记在笔记里、哪些可以不记,那么你也就逐渐知道了看文章的时候要重点看什么,略看什么,不用看什么。社科类学术文章通常有其独特的”structure”, 通过多记笔记,你会大大提高自己读这类文章的效率——有如总结多了八股文的结构自己也能写得一手好八股。

• 需要引用文献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笔记记完了之后通过按主题分类和管理,可以大大方便我们在之后写文章时的引用效率——写作和构思中想到了哪篇文章观点、方法、结论就可以随时手到擒来。

我的博士导师是我见过最聪明和对文献最博闻强识的人,也是我见过文献笔记记得最多、文献管理得最好的,她通过一门博士课程教会了我们几个人如何通过记笔记和管理笔记来大大提高自己读文献、用文献的效率。她说,任何一个成熟的学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文献记录和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越早建立越好。而对于我来说,这个学习和体会记文献笔记的过程远远超出了上她那门课的那个学期,甚至到了两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她当时为什么非得要我们偏偏阅读都记笔记。这种记学术笔记的方法虽然在读文章的时候会耗去一些时间,然而放长远来看会让一个学者受用无穷。

无论你是不满于自己现在的文献阅读速度,还是苦恼于文献读不懂,抑或是读了之后不知道怎么用,我都建议你从现在开始首先练习用有效的方法做文献笔记。所有的文献笔记都不是白记的,慢慢的你会发现最“笨”的办法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文献笔记不是什么?

文献笔记不是机械的抄写。我小时候做的最多的作业就是抄写(如“回家把每个生字抄写10遍。”),所以当我导师告诉我们每周要把所有reading都做出literature notes的时候,我看着我美国同学痛苦的表情,心想这有什么难呢?不就是把里面的一些章节段落节选出来抄写到literature notes table 里吗?然而按她的要求做起来才发现可真耗时耗力啊!——她给我们的文献笔记打分时既关注我们是否涵盖了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又会看是不是记了太多不重要的内容(于是要分清什么是“重要”啊!),同时,还看我们是否记录了自己阅读时相关的思考和评价。 比如,某个作者在某篇文章里面使用了factor analysis, 你同意应该使用这种方法吗?你觉得有更好的方法吗?作者的某个结论,让你想起了哪篇别人的什么文章吗?这两篇文章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吗?哪些文章会反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呢?如果是你来做这个研究,你会把这个research design设计的不同吗?只有这样的记笔记方式才能锻炼我们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笔记不是记给别人看的。记文献笔记可能有时候是为了交作业,然而最终它是为了自己而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都是你自己。所以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格式、缩写、和语言,怎么好用怎么记,只要自己将来能看懂就行。

文献笔记不是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虽然说记笔记的时候要适当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然而记笔记并不是让你花过多的时间去synthesize, 否则重点就不是在阅读上了,就变成了写一篇文献综述了。

文献笔记应该记什么?

在开始记笔记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手里的这篇学术文章是一篇theoretical paper (理论性文章)还是empirical paper (实证性文章),两者一般结构会很不同,记笔记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理论性文章没有数据,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个概念性的观点或搭建理论框架,而不是去验证某个假设是否真实。换句话说作者只是过来跟你讲个构想,至于是不是真的就撒手不管交给其他做empirical studies的研究者了。这类文章我们在记笔记时一定不能错过的部分有:

1.Primary thesis (文章主旨——文章想说啥?如果不明显就自己去总结)

2.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argument that support the thesis (文章通过哪些支持性的的论述去argue 这个主旨?)

3.Basic propositions/elements of the theory or framework (文章中理论框架的核心组成都有什么?基本的命题假设有哪些?)

实证性文章则是通过数据去验证某个或某几个实证假设。这种文章的目的不是给出一个全景,不是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构建理论框架,而是只关注某一个假设问题去验证,只关注某一个或某几个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 和 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这一类文章,我们记笔记的时候要记录:

1.Research question(s) (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通常好的实证研究都有非常具体的研究问题,我们要把它拎出来)

2.Hypotheses (文章的实证假设是什么?一般会非常显眼得列在文章里:Hypothesis1, Hypothesis 2…)

3.Methods/measures used (该实证研究用了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测量变量、分析数据?)

4.Key findings (该研究发现了什么研究结果?哪些假设被支持,哪些并没有成立?)

✎ 无论是理论性文章还是实证性文章,我们都应该在文献笔记中记录的是:

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你想要记住,或是将来可能会引用到 (key citations);

有哪些结论你将来可能用到;

有哪些方法你将来可能用到;

文章在研究设计上有哪些不足?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文章让你想到了哪些观点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其他文章?

你对文章中观点、论述、方法、讨论等部分有什么想法和critique?

文献笔记该使用什么结构?

记文献笔记的软件工具有很多不同种类,Word和Excel是常见的记笔记途径,也可以使用Evernote或其他很多做笔记的软件。其实形式上万变不离其宗,你自己用着好才是真的好。

文献笔记的结构也常常依研究者的偏好而异——是使用表格式还是段落式,大家可能各有所好。需要注意的是格式是为了目的服务的,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格式摸索出你自己使用最方便、看起来最清晰有条理的格式 。无论是哪种结构,一般一篇文章的文献笔记控制在3页Word纸内为宜。

以下是一个使用段落式记文献笔记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以下是使用表格式做文献笔记的例子,供参考: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随着文献阅读量不断增加,我们还需要把不同主题的文献笔记分门别类,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到一份笔记之中,以方便查找。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想使用哪个主题的quotes就可以直接把该文档调出来,然后搜索你要找的关键字即可。

此外,有的时候为了综述某一主题现有的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你也可以用下面这种结构来对比和归纳相关主题的不同研究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自变量(IV),因变量(DV),以及研究结果的关系 (positive/negative/nonsignificant)。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对比不同实证研究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结果。

文献阅读必杀技分享:让优质文献在大脑无线联网!

关于文献笔记的记法其实要说的就这么多,更多的则在于action。如果你还没有开始记文献笔记,那么现在就开始动手吧,认认真真地记几十篇文献笔记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不是从前的自己,从阅读到写作能力都会有不小的飞跃。

文献阅读必杀技之挑战式阅读法

跟大家分享一个训练文献阅读的具体方法,尤其适用于入门级别的researcher们。 在刚开始阅读文献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章里的每一字都认识,可是全读下来几乎跟没看一样---这是所有行业入门者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刚读博士的时候因此苦恼了很久,苦恼的主要原因是要读得东西太多,量太大,而我疑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为什么我要读这些东西;2)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3)我读了又能怎么样?(so what?!)

其实没搞懂这三个问题的话恐怕读再多文献也没用。挣扎了一年有余,懵懵懂懂读了几百篇课上教授要求必读的文章,仿佛略有所感,然而领悟零零星星,成不了系统。偶然的机会,我选了一门心理学的方法课,教授是教了这门课几十年的研究方法专家,作业多到要上天。半年训练下来居然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些文献在那里是要我们去批判和进一步建设的!该教授用了什么神奇的办法呢?简单来说,就是每周都在阅读的任务里给我们放两三篇专门让我们批评其研究方法有什么漏洞和哪些方面能够改进的论文,提交的response paper里要汇报,上课再带着我们进一步讨论,听别人都找出来哪些漏洞。这样的一学期训练下来,我发现自己渐渐的开始能够在设计研究时从不同方面去想问题,看别人的文章也看明白了许多,仿佛更容易去回答这个深奥的问题:这东西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所以在这里我把这种训练融入到阅读文献的方法里来分享给大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和新奇的,本质上就是阅读中的critical thinking 能力。但是我想特别提出来,方便大家强化对自己文献阅读的训练以及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关于“挑战式”阅读,简单来说,就是你在读文献的时候,不要把任何一篇文章当做权威、模板、经典、定论来读,哪怕它们确实是被行业内认为是经典。相反,你在读的时候,要带着“挑事儿”的架势、挑毛病的眼光,每读一段都想,你说的不一定对比吧?如果要是XXX呢?如果要是发生在YYY情况下呢?我能不能举出反例呢? 我能不能找出你的破绽呢?你有没有把重要的地方忽略掉了呢?你的设计方法的每一步,都有哪些局限性呢?我有没有比你更好的办法呢?

这种“挑毛病”的视角当然不是要提倡大家整天对别的学者没事儿找事儿 ,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没那么无聊。使用这种视角完全是帮助我们在入门级别找到读文献的感觉而有意为之的“矫枉过正”。我们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最不欠缺的是应试能力、记忆能力、接受能力:你告诉我一个确定的套路,到底要怎么做,我就能不断地给你你想要的东西。然而我们从小的训练当中最缺乏的是“批判性能力”:为什么这个理论未必对?为什么这段文字逻辑不通?为什么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法?为什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权威说的也未必全对?这种批判式、挑战式的能力,不全听全新而通过自己理性思考做出有逻辑的判断的能力,恰恰是做好学术研究最需要的。所以使用“挑战式”阅读法来训练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心态上不盲从于文献或经典的思维模式,又能够构建有效的阅读效果。

因为学术文章不是“圣贤书”,不是“教义”,不是“守则”,甚至不是“定论”。所有同时代的社科类学术文章,都是在对某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探讨。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为了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让你把它当做事情的全部真相。而且,每个好的研究者都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研究,所以文章在写出来的时候压根就是带着被挑战、被不同意、被指出各种弱点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的。好的读者绝不是那些逆来顺受、百依百顺、你说什么我背下来什么的人,而一定是不断挑战、不断建设、不断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更伟大作品的人。

对于在美国读博士的学生来说,其实这种对“挑战式”思维的培养早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每周对于阅读文章老师会留synthesis paper,在论文里你光总结概括文章大意是不行的,更核心的是一定要比较文章间的异同、设计上的优劣、对于文章你有什么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篇文章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等等。再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会让你表达属于你自己的观点,教授看你不吱声还可能会问:“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this article?”、“How do you like this paper?”、 “Which is your favorite paper of this week? Why? ”、“Do you like this article? Why not? ”、“Is there anything you could do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XXX in this article? ”、“Do you buy their results? 、“Whatare the problems with the paper? ”...

✎ 以下来说具体的操作方法:

1、打印出来一篇学术文章, 准备好一支笔。(在电脑上阅读的话,需使用能够标志笔记、划重点的PDF阅读器)

2、开始阅读第一遍, 10分钟到15分钟,把文章从头到尾扫一遍,读完之后开始用几句话总结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整体而言写得易懂还是艰涩?你,而不是别人,喜不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第一遍读的时候要把文章里重要的、反映文章主题、核心观点的句子划下来,以方便后面再次查找,比如这样的句子: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 that guides our study i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

Our goal is to ….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is…

3、第二遍阅读: 50-90 分钟(具体时间不一而足,因人而异),细读,记笔记,挑战具体观点和段落。第二遍的目的是一边继续划重点一边记笔记-记笔记就是要记你读到某处的想法、疑问、困惑、联想、对比、挑战。这时候可以考虑结合文献笔记法(参见文献阅读第一利器:文献笔记法(Literature Notes))。挑战的方面有很多,我们要记得,一开始要带着“事事看不顺眼”的矫枉过正的态度去刻意练习才能逐渐把这种能力训练出来,所以哪怕是你看着写得很好的段落也多停留一下,问自己能不能找到每部分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挑战的方面可以包括:

作者你把研究问题说清楚了没?怎么我就第一遍没读懂?其实你要说的是不是就是XXX?如果我改述成XXX 是不是比你的叙述更清楚一点? (focus on research question)

你把重要的文献都讨论够了、讨论正确了没?(比如:我知道一篇这两年发表的特别文章你居然并没有提到—这会不会有失偏颇,以偏概全?因为你挑的文章都只是支持你自己观点的。再比如,你提到某某文章的结果能够支持你说的某个观点,然而实际上人家被你论述错了,并不能完全支持你的观点)

你的研究假设都描述清楚了吗?你的描述会不会太模糊? 变量和变量之间其实是相关的关系,却在假设里一不小心描述成了因果关系?

你的数据能充分证明你的假设吗?你的sample size 够大吗?你的sample frame 清晰吗?(e.g.: 居然只访谈了一个机构中的10个员工,就想把结论推及至所有的类似机构?你的external generalizability会不会太低了呀?)

你的measurement合理、准确吗?有足够的validity 和reliability 吗?之前其他文章已经使用很多的measure你为什么没有用?有争议的measure放在这里用是不是合适?

你的data collection过程描述清晰全面吗?(e.g.: 你到底是只用了survey还是还做了interview? 你使用的是survey的话,这是最好的方式吗?会不会这其实限制了数据的质量?因为很多问题应该是需要open ended question 才能得到充分的数据?

你整体的研究设计合理吗?能做出你想证明的东西吗?(e.g.: 做quasi-experiment的研究里,有必要的对照组设计吗?没有的话,是否设计成了longitudinal study? 是否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panel data? 都没有的话,研究设计能够充分支持和回答得了研究问题吗?)

你的分析合理吗?你使用的什么分析软件?有没有用到应该使用的分析方法?(比如,在使用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的文章里有没有讲述使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使用factor analysis的文章满足使用该方法的条件吗?)

你的解读(interpretation or discussion) 合理吗?数据分析的结果是你文章中说的那个意思吗?你有没有在表述的语言上夸张了研究的结果?(比如弱相关被解读成强相关)你有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数据分析结果和你的假设的变量关系是相反的direction?

你有没有列出你最主要的limitation?有没有把一个实质上的exploratory study 说成了confirmatory study? 有没有提出足够insightful的“future directions”? 你提出的下一步研究方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吗?

不断挑战别人的武功会促进我们去学好自己的武功, 学好自己的武功我们才能更好的挑战别人的武功。这样子持续下去,恭喜你,从此可以进入良性成长循环。

weinxin
我的微信公共号
我的微信公招扫一扫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